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管樂 - 給樂團團員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嘍!
合奏前 - 給樂團團員

    每一種樂器,要能被好聽的演奏,都必須經過演奏者每天持續而有效的練習。不同的樂器有不同的有效練習方法(註一),請讀者請教你的老師,本文不處理這個議題。在這段文字裡面要談的是,為了要達到好的合奏,你必須特別註意怎麼樣的練習。

    首先,所有的演奏都有一個相通的原則:適當的緊張度。這個原則常常被人稱為「放鬆」(所以我們會常聽到「你的喉嚨太緊了」、「你的肩膀太緊了」等指正),但「放鬆」這樣的說法卻也常常容易使初學者誤解,以為要鬆垮垮的嘴唇、鬆垮垮的肩膀才叫放鬆;其實不然。上述的指正常常是因為演奏者太緊張,也就是耗用了一些多餘的力氣來演奏,才提出要放鬆的說法;其實重點是在於如何維持一個適當的緊張度,用最有效率的耗力方式來發聲。維持適當的緊張度,才能發出好聽的聲音,更重要的是,才會有足夠的體力完成一場練習或是一場音樂會。好,那在個人練習時要如何註意有沒有適當的緊張度呢?可以粗略的從下面幾個面向看出來:用中強或中弱的音量演奏中音域時會不會感覺到緊張?如果會,表示發聲方式有問題,快找老師吧。嘴唇用力卻發不出聲音?肩膀會不自覺的持續上抬?臉紅脖子粗卻吹不大聲?吹點音時舌頭很容易不平均,會緊?呼吸時肋間會痛?這些都表示緊張度不正確了,請快找老師。除了吹奏高音域、快速音群、幾乎沒地方換氣的句子等少數情況之外,演奏一首普通曲子的大部分時間其實應該是舒服的,如果你很容易覺得肌肉緊繃,那麼演奏方式就可能需要調整了。如果在演奏時發現在一直深吸氣深吐氣之後有頭暈的現象,不必太擔心,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第二,音的形狀。請不要忘記,你演奏的每一個音都有個形狀;一般說來,每一個音包含音頭、音的身體、以及音的尾巴三個部分。一般說來,音頭(attack)要清晰而乾淨,音的身體要平穩(包括音準和音量),音的尾巴在音量上會小下來而淡去(fade out)但在音準上不能有變化;整個音呈現的是一個「大頭小尾巴」的形狀(註二)。然而,不同的樂曲表現上的需求,以及不同的表情記號會要求你在這三個部分作不同的變化。比如說,加了重音記號(accent,如”^”、”>”)的音會在音頭attack上特別加重、弱奏時音頭attack要特別放輕、fp的演奏在音頭和音身的落差會很大、sfz強調的則是音身的衝力(音量)、演奏tenuto時音尾不能弱下、演奏”^”時音尾會消失得非常快、演奏大斷奏(staccatissimo)比斷奏(staccato)有更短的音身……等等(註三)。重點是,演奏者必須時時註意自己所演奏的音的形狀,以滿足樂曲表現的要求。草率地吹出不漂亮音形的音,是不負責任的演奏。

    其次,調音的問題。合奏開始之前把自己樂器的音調好是每一個團員必須的責任。不過要怎麼調音呢?平常要如何練習音準呢?如果你是一個在演奏前需要warm-up(熱嘴、熱手)的人,請你在做好warm-up之後才開始調音的動作;請不要在身體沒有達到比較好的演奏狀態下就調音,這樣是沒有用的。好,那接下來呢?直接拿出調音器對著它吹個音然後調整嗎?不是的。請你按好指法、吹一個你要調的音,先不要管他的音高,把這個音用最舒服的方式吹出來,讓你自己聽到最舒服最飽滿的聲音,再看看調音器這個音的音準如何,之後,才去調整你的管長;再次重複一樣的步驟,直到調整管長到可以在這種最舒服最飽滿的聲音下奏出你要的音準頻率為止。調音的過程是要調整樂器的管長,使得在這樣的管長下最適當的共振頻率符合我們對某一特定共同音準的要求;直接對著調音器吹奏然後調整到所要求的頻率往往只是表象的調整(這種藉由嘴唇、喉嚨、舌頭或是身體其他部分的調整在樂曲演奏時因為旋律或是和聲的要求會是必須的,但在為樂器調音時則是不適宜的)。除此之外,每一個演奏者對自己的這把特定的樂器,最好能夠把每個音都作以上的檢視:吹到最舒服的聲音,再看看音準在哪。演奏者必須熟悉自己的樂器哪一個音會高那個會低,再決定哪些可以藉由管長調整、哪些必須經由其他方式(如嘴唇、舌頭、喉嚨、手的位置)調整,以期達到對樂器最好的控制。

    再來,所有演奏者都必須訓練自己的dynamic range,也就是可以演奏的力度的範圍;再說得白話點,就是要訓練自己吹得更大聲、也更小聲。聽眾所聽到的永遠比你以為你所做到的要少:你以為你吹的是p,下面聽起來是mf;你以為你吹的是fff,下面卻在想為什麼只聽到f。Dynamic range的擴張一方面是為了增加音樂的表現力(張力),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發聲品質的改善:能演奏極大和極小音量的程度反映了肺活量、對氣(肌肉)的控制、發聲的健康程度(嘴唇、竹片、氣柱、鼓皮的振動或是共鳴的完全與否)、以及身體緊張度的適當程度。特別要註意的是,無論吹大聲或小聲,音準都有可能會偏高或偏低,要特別註意去調整。一般說來,吹大聲時若偏高可能是為了用力送氣而使肌肉(特別是咽喉部肌肉)變緊而舌根上提所致,若偏低可能是過分壓低舌根或嘴唇周圍肌肉力量不足所造成;吹小聲時若偏高可能是為了控制氣流而使肌肉變緊舌根上提所致,而偏低則可能是咽喉或嘴唇太過鬆弛的結果。這裡提到的只是可能原因,每個演奏者情況不同,要找出真正的問題所在還是必須當面請老師指正為是。

    再其次,對於速度、節拍、以及節奏的訓練,除了頻繁的使用節拍器培養對速度的敏感度以及作各種節奏練習之外,筆者在這裡要特別提倡一種練習方法:在穩定的節拍(速度)下,依序演奏「一個全音符->兩個二分音符->四個四分音符->八個八分音符->四組三連音e四組四個十六分音符->一個全音符」。要特別註意每種分割方式變換時的情形,特別是三連音和其他方式的互換;當沿著箭頭方向的練習作到很順暢之後,演奏者可以試著將上述六種方式隨意連接,同樣也是要註意變換時是否可以立即而確定的從一種節奏型轉換到另一種奏型。這樣的練習如果可以做得很順暢,那麼比較進階的節奏型如附點、後附點、附附點、兩拍三連音、附點四分音符+附點四分音符+四分音符等的演奏就可以頗為準確,
也對更複雜的節奏型的演奏有很大的助益。

    最後,我想要強調重奏練習的重要性。在上一節裡曾經提到,合奏的基本條件是去聽。「去聽然後調整」這件事情可以在重奏裡得到最初級卻也最重要的實踐。要聽些什麼在上一節已經提過,不再贅述,這裡要講的是怎麼開始學習調整。我們先從最基本的兩個相同樂器的二重奏開始講。先看音準:在開始練習時,我的建議是一個人事先調到準的音,然後吹奏,另一個人再加進來,嘗試調整到和原先那人一樣的音準。兩個音準相差很大時,很明顯的可以聽到兩個不同的音;比較麻煩的是兩個音準相近卻不一樣的音,這個時候,請記得音準的三一律:「我演奏的音和標準音的關係只有三種:相同,高了,或是低了。」兩個音準不同的音一起出現時,你會聽到「拍音」,這時,請依據三一律,你要不是高了,要不就是低了,倘若不能確定,就隨便找個方向調整:如果你吹高一點,發現拍音的頻率變慢了,那麼恭喜,這表示你猜對方向了,只要繼續調整到拍音消失就到達和標準音一樣的音準了;相反的,如果你吹高,卻發現拍音的頻率加快了,那表示猜錯方向(你原來吹得就比較高了),這時只要往反方向調整(也就是吹低),直到拍音消失就表示準了。這樣的練習作得愈多,你對音準的敏感度就會愈上升,漸漸地,就可以和不同的樂器進行相同的遊戲,而且支數可以逐漸增加。兩支樂器或多支樂器同時調整也是可行的,不過這是更進階的事了。在音準調整之後,試著練習「同時一起」吹出音的開頭(我們稱之為attack),然後「同時一起」結束。然後,試著讓兩人的音量調整到相似。接下來,試著讓兩個人的音色接近,兩個人一起吹的時候要讓它變成像一支樂器在發出聲音,而不能是兩隻樂器各自吹各自的。再其次,請試著用各種音量及音高來作以上的練習。最後,利用演奏簡單的曲子,同時註意上述各方面,聽,然後調整。到了這個時候,你已經具備了一個好的合奏者的基本能力了!

註一:雖然本文不討論各種樂器的練習方式,不過我還是想在這裡囉唆地說些話。讀者會發現,我在前文用了「每天」、「有效」兩個字眼,我想這是很重要的原則。持續的練習能讓演奏者的肌肉培養出足夠的肌耐力以及適應樂器演奏時的運動方式以達到最有效率的發聲,而「有效」的練習方式使演奏者在適當時間內作出最好的訓練,以免為了達到表面上足夠的練習量卻造成過長時間的練習而導致肌肉受傷。

註二:這樣的原則適用於西洋古典傳統下的音樂,其他範疇的音樂型式可以不必適用此原則。

註三:以上所提的演奏原則是指管樂器的演奏,對絃樂器、打擊樂器或鍵盤樂器來說演奏方式會有所不同,但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